回想起十年前,九零年代網際網路方興未艾,當所有人都還在摸索,使用者沒有既定的行為模式下,Yahoo用入口網站來宣告世人,讓它來告訴你可以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做些甚麼,Yahoo把它認為使用者有興趣的資訊都一股腦的放上首頁;但隨著網際網路的成熟,接下來的十年網路世界的使用者越來越多元,當然使用者多元也造成各種不同的需求呈現幾何倍數的增加,這時候Google跳出來用最簡單的搜尋引擎來回應世人,搜尋引擎有點像入口網站但又不太像是入口網站,它不像是過往的入口網站希望使用者待在首頁的時間越長越好,反之它提供的搜尋服務是讓使用者越快速離開越好,也就是它讓使用者自己決定要在網路上做些甚麼,而它所提供的就只是一個更精準更有效率的搜尋過程。
很快的,下一個十年的到來,我們看到的是日新月異的搜尋技術已經不太能滿足使用者快速進化的網路行為,過去的人們從上網「學習」如何體驗網際網路的便利,到上網「利用」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便利性,但如今的使用者希望的是能夠擁有「個人化」的網際網路世界,同時更進一步能藉由網路上的個人化來「互動溝通」。這也是為什麼幾年前還如火如荼的搜尋大戰,一轉眼間兵家必爭之地就轉移到了社群上,而以下我們就從使用者對於互動溝通的需求來探討,究竟在社群大戰裡使用者的需求是如何被滿足,而在網際網路上這些需求又是如何被槓桿成社群媒體最獨一無二的攻城利器。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的是,其實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本來就擁有個人化,也就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代表自己,同時真實世界裡也本來就存在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溝通,這樣的行為模式並不是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而被創造的,所以我們可以將同樣的行為模式類比到網際網路上:
人
在真實世界裡要溝通就必須要有對象可以溝通,所以在網際網路上當使用者擁有個人化的網路身分後,當然該身分同時也需要有網路上的朋友跟他互動,所以
「交友」成了人們網路行為的第一步。
事
當然,既然有了可以互動的對象,下一步就必須要有
「話題」才行,就像真實社會一樣,在社群上的八卦很自然了成了最主流的話題,也成了最快速最廣泛被用來傳播話題的平台。
時
這點在過去的文章(
以「即時性」來看Social Media)中曾經提到過,也就是網際網路上提供的溝通時間點的確比真實社會還更多選擇,使用者可以隨意的發布消息,而接收者也可以選擇即時的回應/轉發布、可以在任何時間看到再作回覆、當然也可以接收到但是不作回應,甚至還可以選擇略過某人的訊息。
地
同樣的在過去文章(
以「資訊獲得方式」來看Social Media)中我們可以發現,網際網路上的溝通可以跨越距離的限制,也就是說在網際網路上,不論互相所在位置的距離是很近還是很遠,幾乎不會影響在上面溝通的效果,在網際網路上就有「地球是平的」效果。
物
這裡類比的是即使同樣在網際網路上,但若是使用不同的社群平台(也就是
溝通的媒介),在溝通起來的的狀況同時也會多少有差異,這些差異有時候是存在於不同平台本身提供服務的不同,有時候也存在於溝通的內容性質不同而異。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幾個有志於
獨占社群帝國、
鞏固現有勢力、
不斷衝擊社群版圖甚至
力挽狂瀾的有力競爭者,他們各自用怎樣的方式/服務想要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並且進而擄獲使用者的心有希望成為下個十年笑到最後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