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於此
這個學期終於結束了,我也拿到成績了,令人驚訝的,不但沒有當掉,居然還不錯。我人現在在法國巴黎,帶老婆趁春假來歐洲玩,有空我再寫一下旅遊文章。但是現在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學期的重要心得:道德、賽局、與騙局(總共是從10個學分的知識,從道德、經濟、會計這三科精選出來的喔。)
我們這學期的模式分析結束後,開始上道德課。大概是因為最近幾年在華爾街發生的一些事情,學校很重視我們大家的道德水準。但是啊,我覺得上這堂課之後,不講道德的人還是照樣不講道德;至少,我們學到了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個道德難題。
道德
道德衡量的法則有四個:可通用化程度(generalizability),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程序公平度(procedural fairness), 品德本質(virtue)。
可通用化程度(generalizability)
當你遇到一個道德難題時,你可以想想看,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你當初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否還可以達到?如果可以,那這個行為就通過可通用化的測試。
例如,假設你看到路邊有家商店,把他們的商品擺在路邊,供客人觀賞,也並沒有派人監視這些商品。你如果拿走一個,你想說這家商店應該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做,那這家商店就不可能把東西擺在外面供大家觀賞,你當初也不可能有東西可以拿;也就是說,你拿走東西這件事,是無法通過可通用化測試的。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這個標準很容易了解。你應該要將你行為的好處進行最大化,甚至說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或是犧牲少數人,來圖利更多人)。它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只是很多項標準中之一。
程序公平性(procedural fairness)
如果功利主義是講究結果,程序公平性便是講究過程。它說,只要一件行為的執行過程,都具有程序公平性,那結果便一定是公平的。例如,社會中的貧富差距,只要各方取得財富的方式,都是透過努力及能力得來的,而且是建立在之前具有程序公平性得來的基礎之上,那貧富差距也是合理的。
「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是指一種讓抉擇可以符合程序公平性的方法。抉擇者應該以客觀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狀況,做決定前,先假裝自己不知道是在這個抉擇中,扮演的是哪一方的角色。你得思考在這個狀態中的每一方,是否都會同意你想要做的決定。
品德本質(virtue)
這個標準換句話說,就是人人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完人,(人格圓滿,道德、行為毫無缺點的人,資料來源:國語辭典(教育部 版權所有))。這個標準比較糢糊一點,因為人人心中有一把尺,可能各人心中所想像的完人不大一樣。
賽局理論(Gam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