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揪勁是什麼?能吃嗎?
回過頭看這一個多月開始當志工日子,自己學會了什麼?自己從學校跑八公里回家?同時推兩張輪椅還能控制方向前進?幫不會走不會站甚至連坐都不會的小朋友來個簡單馬殺雞?餵食不會張嘴不會咀嚼不會吞嚥的小朋友吃飯?陪不會說話或是就算會說也聽不懂的小朋友玩耍(只要不要哭就好)?
別鬧了!這就是Dream Come True?不,這讓我想起了
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為哈佛MBA畢業生的演講
「精算人生三題(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或許對我們來說,也該在追求夢想前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十年前的懵懂高中生,學校告訴我們要選類組,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不過好像男生念理工科比較有前途,學長說三類組讀書風氣比較好(結果我們班上似乎是全校倒數),就跟著一群同窗好友頭也不回的做了選擇;大學聯考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填志願,傻傻地選了化學/材料科系,因為當時的補習班老師告訴我們材料和生技是未來的主流(結果台灣所謂的高科技現在淪為高級代工);大學渾渾噩噩地念了四年化學,總算從實驗室的生活中瞭解自己不是當工程師那塊料,又因為MBA前輩王文華的一句話「世界怎麼改變?人生怎麼更美好?最持久的方式,是文學和藝術;但是最快的方式,是商業和政治」,就這樣我一腳踏進了企研所的殿堂(但是現在的我又在做一些跟傳統MBA背道而馳的事)。
- 預測我們未來的人生將會如何(假如持續地在做我們正在做的事)?
背上MBA招牌的這幾年來,我們學會了團隊合作的分組討論報告,但是多數的時候大家認同的決定往往都不適用我們不同的人生;我們開始製作花俏PPT和口沫懸河的做簡報,可是我更想知道的是有一天別人會怎麼介紹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汲汲營營地尋找夥伴參加商業競賽,問題是我的人生並不是為了讓讓別人打分數貼標籤;我們爭取一次又一次的企業實習只為了將來有更多籌碼進入外商,卻發現工作的意義和熱情遠比戶頭有幾個零來的重要;我選擇跟志同道合的好友創辦非營利共享平台
MBAtics,終於,讓我們體會到分享的喜悅,了解到「累積能夠幫助別人的能力」才是我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