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贊助17位代表赴歐洲參訪,重點擺在英國和丹麥的「設計」...
蒲公英人很幸運成為代表之一,但16天的參訪下來,必須承認看到的廣度或許夠,但深度應該只能說微不足道,所以為了好好充實自己,回國之後買了些設計書和研讀了不少資料。最近剛好因為去香港參加社會企業高峰會而巧遇嚴長壽先生,也很幸運能夠一起用餐,從那時候開始接觸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最近看到裡面有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 「台灣設計圈的哈佛~實踐設計學院」,讓我想起一個有關我們YEF代表們在歐洲發生的有趣故事和一些啟發:
我們幾位YEF代表利用空閒去Tivoli走走(丹麥最悠久的遊樂園),剛好晃進一家設計店,裡面的文創產品琳瑯滿目真的是令人目不暇給。我們就想說選一個最好的設計帶回台灣,大概逛了好幾十分鐘吧,最後大家都聚在一個非常有趣的產品 ── The Decision Maker Guide Through Life前面,那個東西不小,但是非常有創意和互動性,所以我們就選擇他為最喜愛的產品。當準備要去櫃檯結帳時,有人就順手把那個小東西翻過來看,不翻還好,一翻真的是令人驚訝,上面寫著:「Made in China」,下一行寫「Made in Taiwan」。
當下大家大多只是一笑置之,後來好像也沒有買那個產品,但卻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我開始試著分析上面事件背後的結構:
「台灣的設計,不管是在藝術類或是科技領域頻頻在國際大賽中傳出捷報,但為什麼大多只是停留在得獎,而鮮少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呢?」
「台灣的設計那麼棒,為什麼台灣的品牌沒辦法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是因為台灣市場太小、產官學研合作不夠、還是和國外品牌策略聯盟?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沒辦法下一個註解,未來會再抽空和幾位前輩請益和深究後再寫文章。
只能說,回國之後的確更關注國內外的設計產業,也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從最近非常火紅的史丹佛設計學院,到台灣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從設計思考的工作坊和紀錄片,到最近強調實做和做中學的精神。
我們又回來想台灣的設計到底扮演甚麼角色?我們若想深入設計、跨界到設計產業、或是一探設計界的奧妙,又該如何切入呢?或許在台灣設計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的實踐大學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大家可以參閱這篇文章:台灣設計圈的哈佛~實踐設計學院。
反觀台灣,蒲公英人一直相信著:「台灣的設計一定不落人後,甚至領先群雄,只要我們找到個人定位和設計產業定位,那麼台灣的設計一定會在全世界發光、發熱。」
本文原發表處為:蒲公英人---張慶生 英國丹麥設計巡禮後,看台灣的設計產業現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