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至聖先師 孔子曾有過
『有教無類』的理想,而如今 身在大學錄取率高達99%的台灣,我們看似達成了儒家兩千多年來的理想,現在的台灣不但是幾乎人人有機會受教育,觀念上大家也認為因為受教育讓人翻身(有教無類的另一個解釋);真是如此嘛?還是我們只是進入了
『有教無賴』的境界?即使是無賴都可以受教育(受教育之前我們都是小無賴一枚),不過受過教育之後是否只是產生更多無賴...就很難說了?
註:
何謂“無賴”?
“無賴”的本意是指撒潑放刁、不講道理的人或者行為。
而本文中意旨:
踏出校園後仍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具備"該做什麼的能力",只求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
從台灣的『有教無賴』來到了肯亞,就有點像時光機帶我回到兩千多年前孔子還在倡導『有教無類』的春秋大夢,也才讓我有機會重新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進一步回過頭看台灣的教育究竟真的『有教無類』是還是只是自以為是的『有教無賴』?
快樂 vs.文明
上個月底到肯亞最西部位於山腰上的小漁村,拜訪另一個志工的服務單位,這裡的小朋友沒錢受教育,家長也覺得讓小孩子受教育意義不大,即便如此他們只要能跟著家人學一技之長,一樣可以開開心心的過生活,只要知足常樂照樣一代傳一代的安居樂業;話說回來,我以為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在於,學習前人所留下來的知識與智慧,這樣的傳承可以讓村落、城市、社會、國家在不斷的演進下步入文明,不過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反過來說,文明有帶來快樂嗎?過去的非洲是以一個又一個部落組成,殖民過後西方世界帶來了所謂的文明,當部落的一代又一代接受了教育,逐漸的各種傳統文化開始凋零,值得保存的中心思想不再復見,在受教育的新一代中心代之而起的是卻可能是貪婪,社會進步的背後帶來的卻可能是環境破壞與貧富差距的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