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上篇所說的,全國賽需要多一點自己的想法,過去兩年題目是新開發出一種產品,如果未來不變的話,就需要從消費者需求開始找起,到最後以產品完成需求。儘管case study跟pre-case可能有些關聯,我的建議還是打掉重練比較好。台大的另一隊學長姐是從pre-case的題目延續下來,就比較難跳出框框想點子,吃了滿大的虧。我們是打掉重練了之後發現最後可以跟pre-case相輔相成,我想是最好的一種結局。
先來講當初全國賽評審欣賞我們哪些地方:
1. Rationale,各項之間的合理串連。從發現消費者面對何種需求,接著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再來我們能提供怎樣的產品,我們能解決怎樣的問題或得到怎樣的效果,最後是市場上的反應。
2. L’oreal Paris的感覺。Loreal很在意各項產品的訴求,與視覺上有沒有符合他們下轄品牌的image。

海報大致如上、下兩圖,所放的並不是我們最後的成品。法典的角色可以在下圖中看到,裡面的產品示意圖就是他們畫出來的立體產品圖,也是海報的其中一張。基本上只需要手繪圖案並標上完整的數據,他們就可以做的出來。

前面有提到campus finals的評審後來變成我們的指導老師。當時我們在campus finals得知晉級之後,有特別去找教授多聊一會。當初找教授的初衷相當單純,只是想知道自己哪裡可以再加強,沒想到竟然又續了一段良緣。每當我們有瓶頸的時候,除了找公司內部的mentor之外,教授是我們另一位相當倚重的徵詢對象。由其我們三個都沒有行銷專業,教授往往在進度報告後給我們很多提點。
最後就是上台報告當天了。場地不會太差,食物也不會(?)。今年上午彩排,下午上台,我們在上台前不太敢吃東西。
上台前可以在各個角落自己小準備,念一次15分鐘,我們大概念了3~4次。除了更新記憶之外,也是組員之間final check,以及默契上的確認。但我想更大的幫助是在心理層面,無論如何我們盡力了,上台會更有踏實感,心裡會安定些。

我認為我們有一點沒做好,就是我們的口語仍然相當死板,就是在背稿。我們沒辦法像是TED中的演講者那樣侃侃而談,就像分享好東西那樣。會有這樣的情形,主因有三:
1. 對整個簡報內容三個人沒有通盤了解。當初我們有想法上的分工,也有簡報內容上的分工,造成我們三個人各了解片段而已。
2. 練習不夠。我們太晚才完成簡報,讓練習時間受到壓縮。我認為差不多在loreal規定交簡報的前一周如果能生出完整的簡報最好,可以先試彩排,也有充分時間修改。
3. 英文非母語。只好換個媽媽了(?)。英文報告跟中文就是不同感覺。
得獎照片,紅衣為mentor,謝謝他。
International finals
基本上簡報內容不能再做大幅更改,所以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精進。這時候因為已經是代表台灣的隊伍,loreal HR會把該隊照顧的很好,也可以很大方的問很多問題。這個階段很容易產生agency problem,畢竟怎樣都會去法國了,很容易怠惰。但我們還是一直開會,欲哭無淚……。
在International finals中,有兩個比較特別的東西:people’s choice award(PCA)跟mock-up。

PCA就是要放自己的代表圖跟世界各國比讚數。跟他們比真的會腦充血,動不動就來個幾萬的,有的還有當地藝人加持。希望未來有台灣隊伍能來個藝人嚇嚇別國,不然真的不容易贏。我們的PCA如左圖。
產品的實體模型mock-up會提供給隊伍出國炫耀用。National finals只會有平面立體圖,international finals他就會從紙上長出來了!詳細的intenational finals巴黎總部有詳細的記錄想看最後的VCR。
最後本文圖片同屬我們三位隊友,但此篇文章的撰寫屬於我個人行為,請大家勿複製本文圖片。
=======================
MBAtics & 耿敬甯
台灣大學財金系 三年級
neil51516@hotmail.com.tw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