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段文字,突然想起幾年前唸社會學的日子。每次在交作業的前夕,所有同學們總看著老師的作業題目苦思,而現在回首,那些訓練下的思維的確已經產生效應。
我們被教授壓著唸了不少理論、唸了不少案例,也被教授逼著寫寫改改各式各樣的論證。最後我們究竟帶了什麼離開社會系的大門?
我想大概是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考的思維模式。
聽起來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畢竟大家都以為我們正在「自己」思考),事實上卻複雜而且困難得很。
在課本上的順序大概是:
- 思考並找出所有的關係群體
- 將關係群體之間的利益關係盡可能全面性地考量
- 去理解某項決定/政策/發明在所有關係群體中的作用為何
- 判斷這項決定/政策/發明究竟是否有不洽當之處
- 會被影響的人們應該以什麼標準分群,又共有哪幾群?
- 這些不同的人群,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人群各自擁有什麼樣的資源?促成群體行動的動力是什麼?
- 某項決策/政策/發明讓哪群人受益?哪群人受害?
- 是否符合自己想像的公平正義?
在思考的過程中,邏輯關係、因果關係變得非常重要,因為一步錯,後續的推論便步步錯了。然而,這些強調理性的思維背後,若失去了感性的關懷(對你心中公平正義的堅持),其實便幾乎沒有討論下去的意義了。
然而,有時候我們所陷入的困境是因為那感性的關懷太強了,導致我們反而會默默傾向倒著推論回去,先站在我們傾向於照顧與支持的族群角度,為他們思考某項決策或政策的弊端,於是,有些資訊就變得難以吸收跟接受了,於是推論就不全面了。
最近自己因為系上老師推薦的緣故,開始協助街頭公民審議的主持工作。
這是個很簡單卻意義非凡的事情,讓我簡單介紹一下,這跟支持或反對某議題真的沒有關係啊,是一套方法論,適合帶到各式各樣議題的討論過程中!
街頭版的公民審議,因為場地時間限制,主要的目標只是希望讓公民練習聆聽與表達對於議題的獨立思考能力。
透過提供簡單的教材資料(一頁),搭配開放性的問題(詢問政策設計的優點與缺點,或是讓大家想像政策和產業之間的關連性可能有哪些),讓民眾先用便利貼寫下意見後表達,避免相互影響的問題太嚴重,進而達到多元意見交換的目的。
同時也利用主持人的設定,讓對話能夠由中立者(主持人不能表達意見,只能帶領程序進行)帶領,減少一面倒或攻擊性言論出現。
另外補上一些規則分享:
- 每個人的說話時間相同,除非其他參與者都同意,否則不得延長發言時間。其他意見可以寫在便利貼上,用文字補充。
- 先發表自己原先對於簡單議題的見解,再慢慢深入提供原文教材(都是中立型的條文內容,不是評論性文章),讓參與者練習透過教材深化見解。
然而,我真的相信透過推動公民審議進入各式生活場合,我們才有辦法真正讓自己學會理解事情的全貌,回到推論的初始點,一步一步來,找出自己心中最期盼的未來樣貌。
補充資料:
公民審服貿網站
討論程序範例
┌───────────────────────────┐
MBAtics & 張希慈(希希)
興趣是愛上別人,專長是在別人不愛自己的時候還能讓自己活得好好的。
同時也是「城市浪人」流浪挑戰賽創辦人,相信當個勇敢愛冒險的人才有辦法改變世界。
夢想是讓全世界的快樂指數高一些,這樣走到哪都有笑聲,多美?
歡迎與本文作者聯絡:a0823anny@gmail.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