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一開始,老師和大家簡單的聊聊天,拋出了一個小問題,早已習慣當老師拋出問題時,台下一片寂靜的自己,被眼前超過1/5以上學生立刻舉起手搶著回答老師問題的景象給震驚,也因此決定一定要繼續留下來修這堂課,體會更多的文化衝擊。
圖片來源
一次一次的課程中,透過討論談判技巧,也討論了許多關於文化差異的問題。令我最印象深刻也感到不服氣的是,有一次是老師主動地問了國際學生對於台灣學生的看法,特別是對於 「上課不回答問題」的這個看法。老師問外國學生會不會覺得台灣學生很奇怪,為什麼上課都不講話?一位法國學生說道「是不是因為台灣學生不會批判性思考,因為在法國,我們被訓練去做批判性思考以及回答,但是台灣學生好像沒有這樣的訓練!」
另一位同學說「我覺得,台灣學生不知道要怎麼問問題!」接著,老師把麥克風遞給第一排的台灣同學,他說也許是因為這堂課是全英語授課,所以台灣同學比較害羞;老師直接回答不是的,他自己其他課堂的經驗也是如此,台灣學生不喜歡回答問題,為什麼?
我舉起了自己的手,說道「我覺得是教育體制的問題!」,從小老師在台上告訴我們「正確答案」,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所謂「標準的」答案,是唯一而且正確的,我們考填充題、選擇題,我們努力去記、去算、去背那樣的一個答案,學習只是單向的;我們不被允許問「奇怪的問題」,我們只負責學那些「對的事情」。
回答過後,班上同學大多點頭如搗蒜,不止身旁的台灣同學,連同樣在東亞文化圈生長的韓國女生也使勁的認同,老師向他問到韓國也是如此嗎?「更嚴重」他如此回答。
但是,問題真的僅僅如此嗎?回家後我反覆的問著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舉手?不回答?不發言?最後我歸類了幾個答案,也想同時用這些答案去探討「造成我們不舉手、不回答問題的價值觀背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影響?」
一、不可以「不一樣」
記得小時候當做出脫序的行為時,問著為什麼不可以,總會得到「大家都這樣,你為什麼要跟別人不一樣?」的答案,我們總記著那句「不可以不一樣!」
不可以大家都沒說話的時候,我在說話;不可以大家都沒有問問題的時候,我在問;課堂上鴉雀無聲時,少數的人有勇氣在老師拋出問題的當下,當那個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因為自己會顯得如此「異樣」,「他好愛出風頭喔!」、「他好吵喔!」,我們害怕被這樣評論著,而且我們往往常這樣評論別人,但這是學習的正確途徑嗎?
然而,長大之後,為了找工作,我們開始寫履歷,卻突然地發現,要開始去思考「我哪裡不一樣?」如果過去這麼多的「都一樣」,又怎麼會突然變成「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