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擁數十年經營的成功經驗,市面上關於高盛的書不少,多是錦上添花之作。在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之後,終於有內部知情人士,甘冒後半生不再踏進金融圈的危險,寫出他看到的高盛、華爾街,在過去十來年間的實況。
其中,有光明、正直、值得敬佩的那一段時間,也寫到了後來世風日下的景況。若是你對高盛好奇,或是對金融產業、商業體系有所興趣,這本書都值得你一看。
圖片來源
以下,大略地摘要一些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東西。(一)高盛及美國大學生看待實習的方式:
- 許多美國大學生實習有領薪水
但作者大一升大二就開始找實習,他打出三四十通電話,告訴他們願意拿最低薪資,得到實習機會;在1997年左右,高盛暑期三個月實習的薪水是5000美元,15萬台幣,但紐約光房租每月就1000美元。
- 面試實習生的過程,就會透露風格和文化,並依此篩選
他們相信客戶重視的是真誠,不喜歡聽到瞎掰。實習生若被問倒,他們應該要立刻衝去查出來回報。每一個企業在面試實習生的時候,風格是不同的。
高盛當年的風格,是偏向親切地聊彼此的期待和想法。反觀德意志銀行,就是一個要考倒面試者的樣子。作者在應徵高盛實習機會的時候,對金融了解並不多,但他讀了許多關於高盛的書,很了解高盛的風格、歷史,在和面試者對話時非常投合。
- 實習的重要功能:讓企業與未來員工彼此深入了解
在高盛的三個月的時間內,除了上班時間的共事也有下班後的共同活動,必然可以深入看出各人真正的性格。在實習階段,作者看到的高盛是一個重視誠信的金融機構,而高盛看到作者在能力與性格上都能負大任。
- 高盛實習內容之一:貼身見習
要非常主動積極,要很有創意,要很細心 -- 他們會觀察你幫十五人點餐是否出錯 -- 在金融業要很細心。實習生可以在不同業務單位間自由來往,認識人,了解事情,建立交情。
- 實習內容之二:聽演講上課,補充知識
圖片來源
- 高盛的錄用原則之一:判斷力
一個學生被留用的原因很多但,判斷力是最重要的,在何時做什麼事和誰說什麼話,沒有規則可依循。這件事和考試分數無關,也是沒有人能教的。
說錯話,開錯玩笑,都會被開除 -- 但仍有人日後在其他地方大放異彩。高盛重視的是人的決心、特質;甚至僱用過不會說英文的法籍實習生,後來他選股的精準果然證明是對的。
- 高盛的錄用原則之二:人格特質
當作者代表高盛去大學徵才的時候,他明白表示,對於成績分數不在意,也不很重視財金方面有多深的知識。
比較在意他們的人格特質 -- 要教財金理論在短期就能辦到,但要教人格特質是不可能:他知道何時及如何求助嗎,他犯錯會承認嗎,他願意拼命完成任務嗎,他能同時處理多件複雜的事嗎,他熱中於學習嗎?高盛的其他同事們會喜歡他們,他有親和力、好相處嗎?
下集 從《我為什麼告別高盛》知道的事:高盛如何由盛轉衰?(下)
┌────────────────────────────────────┐
MBAtics & 學與業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普通,和別人只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最後,我發現那一點點不一樣,決定了生命的一切。
現在,我研究的題材,是關於兩種「業」的關係。一種是「學業」,一種是「產業、企業、商業、事業、專業」。我愈來愈意識到,「事業、專業」決定了個人的悲喜,「產業、企業、商業」則決定了群體的禍福。
然而,我們的「學業」,該如何為我們個人的「事業、專業」打底,有沒有為「產業、企業、商業」鋪建基礎?許多人都意識到,比成績和爭名次,不見得是我們最好的「學業」模式,但是,什麼才是? 這是我現在所經營的主要課題,並且用寫作或演講,將我所知所想的分享給大家。 更多的案例、探討、故事、研究,歡迎瀏覽「學與業小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