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腦海中突然浮現起,前陣子和朋友的對話。因為友人A是做網拍的,我自己也有一點點玩粉絲頁的經驗,不知不覺就聊起了FB粉絲頁的經營之道:友人A:現在很多粉絲頁在賣產品,都打著「支持台灣設計師的招牌」,但其實卻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我:怎麼說呢?
友人A:這樣說吧,的確不少人真的去拜訪了一些默默無名的台灣設計師,透過粉絲頁幫他們包裝銷售,就這點來說他們和設計師各取所需看似個雙贏的結局;但是如果單純只看該粉絲頁的操作方式,卻是「一點都不尊重台灣設計師!」
我:你的意思是說,這些粉絲頁賣設計師產品的方式不對嗎?
友人A:應該說,他們的尊重只限於對「可以讓他們賺錢的設計師」,對於無法讓他們賺錢的設計卻根本就談不上「尊重」兩個字,除了在粉絲頁導購之外,他們讓粉絲頁不斷地增加觸及的方式就是盜圖、偷照片、重新上傳別人的影片,利用這種方式讓粉絲頁成長……
我:那我懂你的意思了,那每一張圖片,不管是插畫還是攝影,都是原創者不知道在背後付出多少時間精力創作出來的,但是那些粉絲頁背後所謂的「賣家」嘴巴說要支持設計師,但是實際上的行為根本就是自打嘴巴。
友人A:我有時候不懂,他們怎麼可以這樣?我更不懂的是,大家居然可以接受他們?
我:其實大家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事不關己的時候「大家都忘了…」
但我可以了解他們的心態,直接從原創者那裡點分享不好嗎?因為觸及率會比較低(這就是自私啊),從別人那邊分享不就也幫他宣傳(人家辛辛苦苦創作不該被看見嗎?這就是不尊重)大家都這樣做?(所以原創者活該倒楣)也是真的賣產品讓設計師獲利(不!只尊重能獲利的設計師根本不叫尊重,其實根本只是自己想賺錢…)
但是,知道又如何?
在事不關己的時候,你忘了我忘了,消費者也忘了,因為大家都只要自己享用「甜頭」,殊不知最後的「代價」我們其實是一起承擔的。
就好像在台灣,大家都在抱怨台灣的低薪和高工時,但你還記得這篇報導嗎?
陳佩琪表示,這兩周被小孩強押出國,到德國旅遊第一天碰上百年高溫,又適逢假日,商家緊閉大門,一時間找不到食物與飲水,「讓我們第一天就開始懷念起台灣24小時的便利商店了」,但隔天上班日一切恢復上常,理性又回到腦中,讓陳佩琪發現原來台灣能擁有便利的生活環境,是勞工22K低薪與如麥當勞要求員工60秒出餐的商業文化所致。
陳佩琪說台灣勞工長期處工時長且低薪,或許間接導致民眾身心健康出問題,隨處可見的24小時營業商家、醫院急診,「大家便可體會,我們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 是犧牲了多少勞工的身心健康換來的…」當我們將「便利」視為理所當然,自然享受的便利的「甜頭」,但是「代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