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大學時期開始,就比過幾次的商業競賽,應該不難發現,商學院的學生好像成天在比商業競賽,搞得不比賽好像就落伍一樣,會點進來的,一定也是比過或是準備要比賽的可愛孩子們,對吧?
因為我其實過去比了一些,歸納一下,從商業類型慢慢轉到創業競賽:
- 2011 TWNIC網路公益無國界,校園青年e起來 優勝
- 2013 台大23屆國際商業營個案競賽 冠軍
- 2014 WeChat數位行銷傳播競賽 MVP
- 2014 季風文教基金會 青年領袖營 口條獎
- 2015 Asia Youth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 Singapore 台灣代表(與中國浙大、香港科大、新加坡管理大學、韓國蔚山科大組隊競賽)
- 2015 第9屆龍騰微笑創業競賽 10萬(8/174,4%)
這些比賽,我全部都是擔任presentor,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在比任何比賽,那些能夠「完成其他人辦不到的事」「不斷拿出工作成果」的菁英,或是「表現優異的人」跟 「一事無成的人的差別」並不是在於能力的高低,相信我,沒有人真的笨!
差別在於,準備功夫的不同,永遠都要記住不管在任何場合,掌握資訊量的多寡,就是跟其他人拉開競爭的關鍵。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我通常比賽的習慣、和當初的反省,這篇將著重在創業競賽。
習慣1
以我自己的習慣為例,在長達一年的龍騰競賽時,我找了超過20間startups pitch decks做觀摩,包含
Airbnb、
COLOR、
Buffer、
Piccsy、
foursquare等,去把每間約10頁左右的內容、編排方式、邏輯、設計等都研究一番。
每一頁放甚麼,下一頁銜接的內容是甚麼、要怎麼說、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這頁是這個、怎麼解決問題、希望做甚麼、哪裡有弱點,都狠狠地做了一些筆記。
有人認為,應該快點收集完自己公司的資料,來預留時間報告;但觀摩好的範本的用意,雖不能說100%是致勝的關鍵,但絕對對於評審了解你到底在搞甚麼東西有幫助。
在研讀這些東西和一堆貴人哥哥姊姊幫助之下,設計整個的架構是需求在前,策略在後(推薦閱讀:
How to Pitch a VC),以我們BR 9.9為例,整個簡報的骨幹如下:
- 女性困擾、需求為何
- BR價值、解決方案
- 產品服務
- TA、市場規模
- 商業模式
- 競爭者比較
- Unfair advantage(演算法的部分)
- 核心成員
- Call to Action
習慣2
我自己的另一個習慣是實際把圖表或key words寫在紙上,大家或許有這樣的經驗,獨自思考的時候,好不容易有點頭緒,卻在想其他事情的時候…就…灰飛煙滅了,或只是在腦子裏面漫無目地的亂想一通,然後就開始做白日夢。
我超級會發呆跟做白日夢,每次都想到一堆不切實際的東西,然後自己坐在那邊笑得超爽竊喜,還會不小心發出驚人的吱吱聲,嚇到別人,然後結果就是「是打算練習構思簡報沒錯拉,但過去3個小時除了剛剛的鬼點子我到底在幹嘛?」
所以我通常會提筆,把想法都寫在桌上,過一段時間後,再重新想,變換排序,有時候只要改變一個字詞的位置,就會表達出完全不同的意思,這種方式對於安排傳達理念的最佳順序很有幫助。
進入正題,我們比的是 美麗的雲端大數據應用,到底在做甚麼,我就不細講,因為不是Pitch給投資人聽。
以下是我們完整簡報檔案幻燈片(未附影片和產品的Demo),我會挑其中幾點出來highlight,下面的錯誤不管是比賽或是pitch,都要避免。
其他獲獎簡報檔案見:
http://longterm.cheers.com.tw/
錯誤一
企劃構思
不思考每次的情境、不去想簡報對象的核心需求,像是我們產品TA其實是女性,但偏偏評審都是男性的時候,當時採取的策略是把女性的痛,讓男性也變得很痛,而買了這個solution就能夠讓他的老婆或女朋友閉嘴,Talk to them, not pitch to them。
反之,如果你一直把台下當娘娘腔,老對一群男人講女性的產品,講個五萬八萬遍,沒感覺就是沒感覺